制漿過程
1.鋸木
原木必須鋸成一定的長度,以符合后續工段的要求。削片機要求原木長度2-2.5m,磨木機要求原木長度0.6-1.2m。
2.去皮
由于樹皮的纖維含量低,紙質含量高,會降低蒸煮效率,增加蒸煮藥品的消耗,紙漿中塵埃增加,強度降低。因此在生產質量要求較高的紙漿時,一般要求去掉外皮。
3.除節
為了避免木段磨木時樹節對魔石和木漿質量的影響,送去磨木機的木段還需除去樹節。
4.削片
為了適應化學木漿蒸煮和滿足木片磨木槳的生產需要,原木要進行削片。削出的木片要長短厚薄一致,整齊,木片規格一般為:長15-20mm,厚3-5mm,寬度不超過20mm。
5.制漿
是指利用化學的方法或機械的方式或兩者結合的方法使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未漂槳)或進一步漂白變成漂白紙漿的生產過程。
6.洗滌
洗滌的目的是將紙漿進行充分洗凈。粗纖維束,磨木漿中也含有粗木條、大木片和粗纖維束等。另外,在原料收集、運輸、儲存和生產過程中也會進入泥沙,飛灰,鐵絲、塑料凳雜物。這些物質不僅影響成紙的質量,同事還會損壞機器設備,使生產不能順利進行。因此,必須通過篩選和凈化除去上述雜質。
7.漂白
漂白過程的主要目的是除去纖維內的有色物質,獲得具有一定白度和適應的物理及化學性能的紙漿。
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后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1.散漿;2.打漿;3.加膠與充填。
抄造過程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干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故一般常見之流程如下:
1.紙料的篩選
將調制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并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
2.網部
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并均勻的分布和交織。
3.壓榨部
將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籍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講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并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
4.烘缸
由于經過壓榨后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干燥。
5.卷紙
由卷紙機將紙幅卷成紙卷。
6.裁切 選別 包裝
取前面已卷成筒狀的紙卷多支,用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紙,再經人工或機械的選別,剔除有破損或污點的紙張,最后將每五百張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